温州之窗 首页 新闻全文

温州网约车新政违背“温州模式” 市场经济竟沦为笑谈

2016-11-10 21:40 来自:未知 admin (0)参与

    温州,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市和标杆,却因严苛的温州网约车新政,被网约车司机谩骂,被温州市民吐槽。纵观全浙江,温州是最后一个公布网约车新政的城市,从门槛来说也是最严格的城市之一,这似乎和“温州模式”一直所倡导的市场经济精髓,不相符合。

    11月8日,温州正式外公布的《温州市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实施细则》,让温州网约车司机们很发愁,“燃油车车辆轴距要求2650毫米以上,并且,车辆购置的计税价格超过12万元”的车辆门槛,和人员“温州市户籍,或者在本市取得浙江省居住证6个月以上”的人员门槛,只能让绝大多数的司机师傅们被迫下岗,温州市民可能将重新回到“打车难”的尴尬情形。

    值得一提的是,在车辆方面,温州并没有采取杭州较为温和的“或”的措辞,而是参考了宁波版本的细则,即要求车辆必须满足轴距2650毫米和12万的计税价格;而在人员门槛上,温州要求温州户籍或浙江省居住证6个月以上(办理流畅都尚不明晰),也没有考虑外地“新温州人”的真实感受。

    今年32岁的安徽人芮先生在市区经营一家鱼头店。今年7月,他成为一名网约车司机。白天开网约车,晚上经营鱼头店,开的网约车是经济型轿车。芮先生说,鱼头店的生意一个月利润在2万元左右,开网约车一个月也能赚4000元左右,小日子过得还不错。如今,温州的网约车新政一落地,无论是车辆门槛还是人员门槛,芮先生都不够格。

    “大家都不承认温州没有前途,但是现实很残酷。温州本地人都走出去了,温州的发展却有些抱守残缺。”这位网约车司机的话或许能说明一定的问题。温州是改革开放较早的前沿城市,商业经济相当发达,“温州模式”享誉海内外。

    温州模式的精髓是市场经济。改革开放以来,温州在市场建设和市场经济发展上创造了许多“全国第一”。不过,在温州网约车新政面前,温州模式似乎说不通,违背了市场经济。“只要快速、安全,同时以一个可以接受的心理价位,把我送到目的地就行。我才不管我坐的车辆是什么轴距,多少价格,是几年内的新车。”某位网友的留言,表达了市民对于网约车定位的观点。

    不是价格,也不是轴距,更不是户籍,网约车行业或许该由市场经济决定。网约车定价之所以受到大众欢迎,不仅因为相对实惠,还因为社会共享车辆本身的平民性,豪车将直接导致车费的上涨。此外,因为车辆供不应求,出行效率也将大幅度降低。

    我们并没有看到温州网约车主管部门对于交通部文件精神的贯彻,遵照“一城一策”的政策制定原则,而是把网约车当成“另一种出租车”来管理。考虑“市场实际、尊重创新”并没有出现,明眼人只看到僵化的、对传统出租车管理的思维定式与“良苦用心”。

    不久前,财经作家叶檀曾在系列文章《我眼中最无前途的十个中国城市》,“点名”温州没有前途。在她看来,“温州人有前景,不等于温州有前景。温州有特色,此前的特色成为其发展之源,现在则桎梏了温州的发展。”此言之后,不少专家站出来为温州说话,不过结合网约车的新政看,叶檀的逻辑并非一无是处。当温州人出去打拼创造价值,温州本地的发展却停滞不前,贯彻市场经济的优良传统停止了,这座曾经能和杭州叫板的城市,多少有些没落,网约车新政是最好的一面镜子。

新闻转自网络媒体,如有侵权,请与我们联系:748492175@qq.com责编:责编杨